一、北京「卤煮」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吃
1、卤煮是北京一道著名的地方传统小吃,它是将火烧、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,买一碗主食,副食和热汤都有了。卤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。据说光绪年间,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,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。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,久而久之,造就了卤煮火烧。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知道卤煮火烧的。
2、清宫廷中有一道名为苏造肉的菜肴。爱新觉罗·溥杰先生的夫人浩著的《食在宫廷》中介绍,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皇帝巡视南方,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。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,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,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,就用五花肉加丁香、官桂、甘草、砂仁、桂皮、蔻仁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。这九味香料按照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的节气不同,用不同的数量配制。
3、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,因张东官是苏州人,就称苏造汤,其肉就称苏造肉。后来传入民间,加入用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,便成为大众化的风味小吃。出售苏造肉的小贩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,专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点。民国之后,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。
4、《燕都小食品杂咏》中有苏造肉的咏诗一首:“苏造肥鲜饱志馋,火烧汤渍肉来嵌。纵然饕餮人称腻,一脔膏油已满衫。”并注说:“苏造肉者,以长条肥肉,酱汁炖之极烂,其味极厚,并将火烧同煮锅中,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。”
5、那么苏造肉又是怎么演变成卤煮火烧的呢?“小肠陈”的创始人陈兆恩当时就是售卖苏造肉的。旧社会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贵,一般老百姓吃不起,于是他就用价格低廉的猪头肉代替五花肉,同时加入价格更便宜的猪下水煮制。没想到歪打正着,一发不可收拾地创出了传世美味。
二、老北京特色美食卤煮火烧,在制作时都用到了哪些材料
1、在早年间,平头老百姓吃不起肉,苏造肉就少有人买得起。而那时动物的内脏下水相对便宜,因此呢,很多的小馆子把动物内脏做成了各种解馋的肉食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卤煮火烧就是以猪内脏、猪肉、主料在锅里炖着,一碗碗地现买现切。我通常只加一个火烧,也有不要火烧改加豆腐的时候,价钱一样。大肠、肺头也都可以另加。还可以不要肺头,只要大肠或单加大肠,收费各店不一样。
2、正宗的卤煮火烧已经没有了。现在都是改良的新派卤煮火烧,新派的卤煮火烧应该怎么点都行。正宗的卤煮火烧是根据用料的不同、使用对象不同、使用时间的不同、消费标准的等不同而不同。猪下水,酱油,冰糖,盐,葱姜,黄姜,醋,豆瓣酱,豆豉,大料,桂皮,白芷,沙姜,香叶,砂仁,花椒,干辣椒和肉蔻。其中猪下水就是猪大肠,猪肚,和猪肺。配菜上需要准备炸豆腐片,血豆腐和香菜。
3、也别去所谓的后海鼓楼三里屯,就老城区能过车的小马路边上的。想当年在崇文门新世界上班,对过的东花市巷子里的卤煮12一份儿,都是附近上班的人,生意很好,味道也适中,就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。再加上喝口,一个火烧足够了。因为喝酒你必须点几个小凉菜,荤的素的搭配着点。第一次吗,主要是品尝新鲜。吃时要细嚼慢咽好好品味其中味道。允许有一些脏器味。您如果第一次品尝就照我的办法点。
4、卤煮火烧是非常普通的北京特色。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。买一碗尝尝即可。要三个火烧,两菜底。一瓶小二,不要香菜。齐活自己带两个芝麻火烧,要一碗底,比卤煮店的死面火烧好吃太多了。
三、卤煮火烧里面都有什么
1、猪大肠,猪肺,五花肥肉,死面火烧,炸豆腐,
2、辣椒油,香菜,蒜泥,醋是根据自己口味自行选择添加的。
3、还有一种没有死面火烧,叫菜底儿。大多数卤煮店的火烧是可以单独添加,一个火烧是一两,两个火烧是二两,以此类推,原来每加一个火烧加5毛钱,现在一个加2块,涨了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