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付脑汁的做法(豆腐脑制作方法)

一、豆角焖面的做法大全家常做法

豆角焖面,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特色小吃。南方则很少见。焖面是利用水蒸气将面条、豆角焖熟,故称焖面。该小吃面条筋韧,豆角脆嫩,咸香味浓,食之利口。

主料:四季豆15根、五花肉200克、新鲜机制面(幼面)300克。

辅料:大蒜3瓣、红辣椒3根、生葱1根、白糖1汤匙、生抽2汤匙、老抽1/3汤匙、盐1/3茶匙、花椒油或芝麻油1茶匙(没有亦可)、清水350毫升。

1.五花肉切成薄片;豆角洗净后,撕去两端的茎,然后掰成4-5厘米长的段;大蒜去皮后拍扁稍稍切碎,红辣椒去蒂后斜切成片;生葱切成葱花备用;

2.锅中加入适量油烧到4成热,放入葱末,一半的蒜末炒出香味,然后放入五花肉片翻炒并调入生抽、老抽、白糖、盐,随后倒入豆角炒匀;

3.倒入清水没过豆角表面,然后加盖用中火焖至汤汁烧开,把面条散开均匀的铺在豆角上;

4.盖上锅盖用中小火慢慢焖,5分钟后打开用筷子挑一挑,翻动面条使味道均匀,再盖上锅盖继续焖,直到锅中水分快要收干,撒上剩余的蒜末、辣椒片、葱花、淋入花椒油或芝麻油拌匀即可。

豆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、和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质,能够使人头脑清晰,有调理消化系统、消除胸膈胀满、解渴健脾、补肾止泄、益气生津的功效。在夏天多吃一些豆角可以有效消暑,并起到青口的作用。

豆角所含B族维生素能维持正常的消化腺分泌和胃肠道蠕动的功能,抑制胆碱酶活性,可帮助消化,增进食欲。

豆角中所含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人体抗体的合成,可以提高人体的抗体病毒作用,还可以防止急性肠胃炎,呕吐腹泻。

豆角提供了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质,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,可补充机体的招牌营养素。

1、调和脏腑、安养精神:四季豆性甘、淡、微温,归脾、胃经;化湿而不燥烈,健脾而不滞腻,为脾虚湿停常用之品;有调和脏腑、安养精神、益气健脾、消暑化湿和利水消肿的功效。

2、健脾胃:豆角含丰富维生素B、C和植物蛋白质,能使人头脑宁静。调理消化系统,消除胸膈胀满。

二、绿豆能否做豆付脑,如果能做,如何做

1、《本草纲目》谷部.卷25"豆腐”云:“凡黑豆、黄豆及白豆、泥豆、豌豆、绿豆之类,皆可为之。水浸,硙碎。滤去渣,煎成。以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,就釜收之。”其生产过程是:选豆一浸豆→磨豆→滤浆→煮浆→点浆→成型,这也就是传统豆腐生产的基本过程,选豆,大豆是做豆腐的理想原料。其实豆腐脑的做法应当归根为制作豆腐环节中的一部分。只是少了最后的包担、挤压等手续而已。其步骤:

2、一、精选清洗大豆。二、泡发大豆。三、磨浆(将泡发好的大豆放进磨浆机里(古时候为石磨磨制)制成粗浆)。四、过滤(这一步骤主要是把纯豆浆与豆渣分离)。五、煮浆。六、点石膏(这一步也是把豆浆变为豆腐(豆腐脑)最为关键的一步,其石膏量的把握,将直接影响其成品的粗、嫩程度)。到此,豆腐脑的工序也就完了,盛在碗里,佐以调料,就是美味。

3、至于“豌豆、绿豆之类”虽皆可为之,但其蛋白质含量只有20%~24%,约等于大豆蛋白质含量的一半,不仅不易成形,做豆腐也未免得不偿失。建议做成凉粉或粉皮更为理想。

三、豆腐制作方法和配方

配方:黄豆300g,水,醋两勺,盐一勺。

1、把300g的黄豆浸泡,至原有体积的2-3倍,泡发后大概600-700g。

2、把泡好的黄豆和水按照1:5的比例研磨成豆浆。

3、榨好的豆浆用纱布过滤,两遍为好。

4、过滤好的豆浆倒入锅中,用中火熬煮并搅拌。

5、豆浆煮开后,边倒卤水边搅拌,直到豆浆变成絮状关火即可。(卤水配方:水300ml,醋两勺,盐一勺)。

6、把软嫩的水豆腐放入铺好纱布的豆腐盒,把纱布盖好,等待凝固,大约5分钟就好。

7、在豆腐瓶上方压一个瓶子,豆腐将会更紧实,这样就做好豆腐啦。

下面介绍的是石膏点卤法制豆腐:

生豆浆榨好后,放入锅内煮沸,边煮边撇去上面浮着的泡沫。煮的温度保持在90~1 10℃之间,并且需要注意煮的时间。煮好的豆浆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。

先将焙烧好的石膏碾成粉末,加水调成石膏浆,倒入刚从锅内舀出的豆浆里,并用勺子轻轻搅匀。不久之后,豆浆就会凝结成豆腐花,在豆腐花凝结后约15分钟内,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他容器里。

盛满后,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,盖上木板,压10~20分钟,即成水豆腐。在南方也有直接用生石膏加水磨浆,点卤时把磨好的石膏浆倒入豆浆搅拌。只是需要掌握好分量——需要豆腐老些则添加的石膏浆多些。

若要制豆腐干,则须将豆腐花舀进木托盆里,用布包好,盖上木板,在板上堆上石头。压尽水分,即成豆腐干。